信息发布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信息发布 -> 正文

“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科创榜样说:毫米间打磨的匠心

作者: 编辑:李海玲 审核人员: 发布日期:2025-09-05

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河北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2022级学生丁垚凭借扎实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以毫米级精度斩获国家二等奖。近日,我院“科创榜样说”系列访谈邀请丁垚分享备赛过程中的经历与感悟,为更多备战学科竞赛的同学提供了实用参考。他认为,竞赛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未来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备赛初期,实际操作20钢样品时,研磨不均导致的深划痕始终无法消除后来导师一句“手脑并用”点醒了他——光有理论不够,还得靠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从那以后,丁垚成了实验室的“常客”那段时间光报废的样品就堆了一小箱,好在坚持下来,终于把样品表面粗糙度降了下来,达到“无肉眼可见划痕”的竞赛标准。

解决了深划痕问题,细微划痕又让他卡了壳。“连续一周,不管怎么调整,显微镜下还是能看到细小划痕,特别影响镜像效果。”丁垚没有蛮干,而是想到用数据找规律。他找来18种不同型号的砂纸,搭配不同的研磨压力,一组组测试、记录数据,再对着显微镜对比效果。“每天光记录数据就要写满好几页纸,最后终于摸清了门道——原来预磨的力度和抛光的时间要精准配合,差一点都不行。”靠着这套数据化方法,他最终实现了100倍、500倍微观镜像的标准化。

赛场上的突发状况,更让丁垚体会到“准备充分”的重要性。第一场决赛时,机模突然不平,样品放上去总晃动;第二场又遇到砂纸卡砂,研磨进度慢了不少。“当时心里也慌过,但马上想起赛前和队友练过的应急方案。”丁垚说,备赛时他们专门梳理了十几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从设备故障到操作失误,每个问题都反复演练解决办法。                            

回顾这段经历,丁垚感慨:“从一开始30%的样品合格率,到赛前90%的稳定输出,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奖项,而是明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道理。”他也想给备战竞赛的同学提个醒:“别害怕犯错,多动手、多总结,遇到问题别蛮干,找对方法慢慢磨,总能找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