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2024“水日水周”“世界气象日”暨第四届“水悟人生·梦想未来”系列活动
在202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河北地质大学校团委、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若水学社,组织举办第四届“水悟人生·梦想未来”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气象行动守水源,水促和平润心田”,包括专家科普报告、“碧水蓝天”话剧表演、气象大厦参观、“休戚与共”趣味活动等环节。
听科普报告,观碧水蓝天,悟云水文化
3月22日晚,2024“水日水周”“世界气象日”暨第四届“水悟人生 梦想未来”系列活动开幕式,在河北地质大学春秋讲堂隆重举行。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主任陈小雷,河北地质大学校团委书记郭雅洁,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于开宁、党委书记李仁杰、党委副书记王伟、团委书记王美云,若水学社社长彭家栎以及相关师生参加活动。
于开宁院长致辞
于开宁院长致开幕词。首先对嘉宾及大家欢聚一堂共迎节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随后结合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创意;希望大家学习体会若水学社“感悟水情怀、科普水文化、弘扬水精神”的宗旨以及“水悟人生 梦想未来”“传承创新 水德树人”的学院特色文化。于院长的精彩致辞,不仅活跃了会场气氛,也让同学们了解到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重要性。
陈小雷主任作报告
陈小雷主任作“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科普报告。报告使同学们深刻了解到,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结合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专业特色,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巨大影响,使同学们对水资源和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希望能激发大家对于气象学和水科学探究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科氛围。
《碧水蓝天》话剧表演集锦
在社长彭家栎的带领下,若水学社精心编排,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话剧表演《碧水蓝天》。生动的表演,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对同学们发出呼吁,积极参与到对水科学和气象学的探究中来,保护我们的碧水蓝天。
嘉宾与师生合影
走进气象大厦,探究气象奥秘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若水学社特别顾问、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于开宁,辅导员王美云、姜晓雪,带领若水学社和水环学院部分同学们参观河北省气象局“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郭丽丽引导参观。
活动开始气象大厦前合影
四楼演播厅,同学们亲眼目睹气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预报的发布,体验气象演播室的录制过程,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通过虚拟演播室技术和抠像技术制作而成的,客串“天气预报员”并与主持人交流并合影。
于开宁院长、高玙璠同学接受采访
参观过程中,于开宁院长和高玙璠同学应邀接受记者的采访。于院长强调:科学普及非常重要,尤其是气象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从水资源系统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在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化”过程中,“云水资源”高效利用意义重大,应引起重视。今天的参观让同学们了解大气、气候、气象、云水等科普知识,感悟气象文化;同时思考如何创新发展,开“云”节流,精打细算,共塑“新质生产力”。
室内参观集锦
进入气象应急移动指挥车,聆听应急移动指挥系统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应急移动指挥系统的组成、工作情况以及它所发挥出的效益。运-12运输机讲说场地,体会到我国运输机制造之精密、应用之广泛。在VR气象科普场地,真切体验到气象世界的山水与云雨,给同学们带来了沉浸感与真实感,为探索和理解天气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室外体验集锦
此次参观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气象学、信息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领域的兴趣,是我校人才培养全面化的深度体现,也是我校对政府“促进气象科学普及与发展”政策的积极响应。
体验趣味活动,了解相关知识
3月23日-3月26日,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院团委学生会科协在校本部惠馨园甬道继续组织开展“水悟人生·梦想未来”系列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分为“科普展板”、“投壶中签”、“最强大脑”、“天气娃娃”“拼图挑战”“趣味棉花糖”等环节。
活动开始,同学们先观看节水宣传展板,了解节水相关知识,说出3个以上节水小窍门之后通过投壶的方式,获得明信片和盖章的机会;“最强大脑”环节,同学们踊跃回答气象方面的相关知识;“天气娃娃”环节,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装扮娃娃;拼图挑战环节,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将不同方块组成一个整体;趣味棉花糖环节,同学们积极动手,做出了美味的棉花糖。一系列活动内容紧贴活动主题,趣味丰富;同时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节水意识、引领全校同学形成珍惜水、节约水、爱护水资源的良好风尚,同时也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气候的现状、气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拓宽了知识面。
校领导参与活动
活动集锦
合影留念
2024“水日水周”“世界气象日”暨第四届“水悟人生·梦想未来”系列活动的举办,旨在呼吁同学们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关注地球气候变化,珍惜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减少极端恶劣天气出现的频率,加入到气候保护最前线的队伍。(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若水学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