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信息发布 -> 正文

【河灌脉动润绿洲 总干精神铸华章】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开展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付志静 编辑:李海玲 审核人员:高峰 发布日期:2025-02-19

2025214日至16日,河北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张丽娜、付志静、闫佰忠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与院2023级巴彦淖尔籍学生魏子媛等成员,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以“传承总排干精神 助力母亲河保护”为主题,开展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红色教育、社区服务与产学研合作,探索水利文化传承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年力量。

探访河套灌区智慧化进程和千年水利文明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观摩了覆盖全灌区的实时监测系统。长达50米的数字墙上,1000多个采集节点动态更新水位、流量及气象数据,展现了灌区从“人工治水”到“智慧管水”的跨越式发展。

随后参观河套水利文化博物馆,团队成员通过古籍、工程模型与影像资料,系统学习了河套灌区2000余年开发史。馆内《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赋》中“忆往昔,非唯地利;亦赖人勤”的总结,成为团队实践的核心感悟。成员们结合总书记关于“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讲话精神,探讨了水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未来方向,对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共筑公益合作桥梁

实践团队与巴彦淖尔市河套义工协会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将在生态保护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协会负责人表示,高校与民间组织的联动将为黄河治理注入更多创新活力。此外,成员们还走进临河区先锋街道新源社区,开展环保知识宣讲,学习社区践行“从理论到行动”的实践理念。在志愿服务、宣传建设以及党建工作等方面,校方与社区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索出一条校地合作的新路径。党建工作更是此次合作的亮点之一。高校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建立了交流机制,共同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分享党建工作经验,通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志愿服务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次高校与社区的合作,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双方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区贡献力量。这一创新模式,也为其他高校与社区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聚焦就业与红色教育

在巴彦淖尔市就业服务中心,团队开展了一次细致的调研,专注于了解当地水利行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通过与中心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收集了有关水利行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随后,双方就如何优化教育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引进模式以更好地适应产业需求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巴彦淖尔市烈士纪念馆。在这里,了解了“烈士” 称号的由来,领悟到先辈们无私奉献与英勇牺牲的精神。团队成员还详细了解了五原大捷等历史事件。通过详实的记载、珍贵的文物和图片,革命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凭借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奋勇抗争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通过重温这些革命历史,团队成员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洗礼。今天的水利工作同样关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作为水利专业的学生,大家肩负着“治水兴国”的重要使命。这次红色教育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坚定了大家的专业信念和责任感。

探秘三盛公水博,追溯冯仓岁月,感悟兵团精神

实践团走进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河套灌区发展史,深刻认识到水文化在当地社会经济中,对维护生态、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三盛公水利枢纽站制高点,大家参观了黄河干流和灌区总干,这是技术与自然和谐结合的典范。它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水利工程,有力支撑地区发展。

离开水利枢纽后,实践团来到冯玉祥粮仓。这座古老建筑虽历经岁月,仍韵味独特。成员们了解到它曾作为粮食储备地,在保障民生、稳定社会方面作用关键,是水利促进农业发展的有力见证。完善的水利灌溉体系让河套地区粮食丰收,存储于冯玉祥粮仓,为后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次参观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馆和冯玉祥粮仓,大家对水利与农业、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理解,立志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实践最后一站,实践团参观了内蒙古兵团博物馆。通过了解知识青年为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建设情况,生活和工作环境和他们为当地农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实践团师生深刻感受到当年知青的艰辛,激发了大家对家乡和祖国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大家在新时代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本次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与专业结合的实践学习,更是一场精神洗礼。团队成员深刻领悟了“总排干精神”的内涵——不畏艰辛的创业意志、科学治水的创新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正如河套灌区从荒漠到绿洲的蜕变,青年学子应该在实践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专业知识守护母亲河脉动,以青春热血续写黄河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