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评促建

    迎评促建

    当前位置: 首页 -> 迎评促建 -> 正文

    迎评促建 学院巡礼 |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作者:鹿帅 编辑:李海玲 审核人员:张丽娜 发布日期:2025-09-22

    编者按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教育部对“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把脉。学校自启动自评工作以来,学院认真落实人才培养主体责任,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工作方针,深入查摆问题,全面总结办学成果。为进一步提升质量文化建设,特推出“迎评促建”专栏,展示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共同谱写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


    01学院基本情况

    河北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是在原宣化地质学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建于1954年。1971年组建河北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1991年更名为环境工程系,1995年由环境工程系、地球科学技术系和地球物理勘探系合并为资源环境与工程系,2003年院系调整时成立工程学院,2012年进一步学院调整时更名为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较为完善,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

    学院拥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国家管理专业、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三个本科专业,专业入选“双万计划”达到100%,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拥有河北省重点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水利水电教育创新高地”,河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资源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河北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河北省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地质工程专业领域”,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高校生态环境地质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地下水系统新污染物行为与效应重点实验室等教学及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8个实验室,总面积约2000m2,拥有同位素比质谱仪(MAT253)、扫描电镜(Phenom Pro X)、超高精度液态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L2140-i)、多功能电法工作站(GDP32)、高精度地震仪(NZXP)、离子色谱仪(万通940)、原子荧光光谱仪(Lumina3400)、高级全自动固结试验系统(GDSCTS)、非饱和土直剪仪(UBPS)等国内一流的科研装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为师生开展教学及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5年,学院共承担科研课题175项,科研项目到位经费3100余万元,其中横向课题113项,纵向课题6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3篇,其中SCI/EI期刊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


    02党的全面领导

    学院严格落实学校党委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依法治校的理念。在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学院始终将党的领导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确保所有教育活动和管理实践都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指示。学院特别注重通过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来推动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相一致。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尤其是“资源环境+”等领域,为国家培养在水文地质、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水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学校“红耀双地”党建品牌,实施“1566”党建工程的引领下,学院以“水悟人生、梦想未来”为核心品牌,深度融合国家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目标,构建“水文化+党建+学科”三维融合的育人体系。依托学院学科优势,以“双带头人”为引领,形成“品牌引领、教学创新、科研赋能、就业提质、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特色党建模式,带动学院5个党支部协同发展,培养“专业扎实、思政突出、情怀深厚”的水文地质与环境领域人才,打造省内领先、行业认可的“一院一品”党建标杆。

    近5年,获批学校标杆院系,校级标杆党支部2个,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环境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全省党建工作‘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

                               

    开展爱国影片观影活动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革命精神” 红色研学


    03质量保障能力

    学院重视本科教学的优先保障,通过完善教学经费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及确保教师精力投入等多方面的举措,形成了系统的保障机制,为三个专业的本科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建立院级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设立教学督导组,强化质量监督。完善全流程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督导、期中检查、学生评教、教学事故处理等,形成闭环管理。实行评教、评学机制,覆盖领导干部、督导、同行及学生多方评价。

    定期开展用人单位调研,跟踪毕业生发展及人才需求变化。分层把关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确保监控规范化。通过教学例会、评教数据等渠道收集问题,定期分析并落实整改。编制年度质量报告,总结教学成果,公开问题及改进措施。制度化修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持续优化教学内容。

                               

    开展新学期教学自查

    04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注重言传身教,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大一专业班主任+大二导师"双轨制,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强化品德培养、学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学习,将师德表现纳入考核体系,建立监督反馈机制,营造良好师德氛围。

    目前,学院教职工共计69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博士占比84%。河北省拔尖人才3名,省级教学名师、优秀科技工作者各1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3名,河北省“名校英才入冀”计划人选8名,河北省“冀青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6名。“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获全国大学青年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特等奖、一等奖3项。水循环与地下水超采、生态地质环境效应及修复、地热能开发利用与示范、水文化传播与创新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获教学竞赛奖项13项。与地调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建省级研究所和实践基地。联合开发课程8门,聘请企业导师12人,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教师授课好评率超95%,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考研率25%以上,连续五年保持在学校前列。

     

    获评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获评河北省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

    河北省教学名师

                               

    教学比赛获奖

    学院拥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教研室、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研室和环境工程教研室3个基层教学组织,覆盖所有本科专业。其中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于2022年获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组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研室和环境工程教研室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获河北省高等学校达标基层组织。各基层教学组织制度建设较为完善,教研活动丰富。

    为适应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院通过引进、培养、外聘等方式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教学与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或职业技能培训,或脱产到企事业实践学习、挂职锻炼、接受专门技术培训,并在经费和相关制度上给予支持。学院现有拥有行业背景的教师3名,多名教师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


    05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学院教师近五年承担各级教改项目共15项,发表教学论文17篇, 7门课程列入各级课程建设项目。通过一系列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创新实践,一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打破传统束缚,推行"大一专业班主任+大二导师"双轨制等举措,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服务。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试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研促教,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近5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金相技能大赛、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部级及以上赛事获奖30余项。                           

      

    学生参与竞赛与科研项目


    06学院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校、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在资源环境及相关领域有突出优势”的创新型多科性大学奠定扎实基础。

    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地经渗透、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化“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构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强化学生中心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筑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本科人才培养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校内评估期间,学院重点围绕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成果、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向专家组进行汇报,积极配合专家开展走访座谈、材料调阅等工作。针对专家组反馈意见,学院认真制定整改方案,着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切实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