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博物”与水文化
——在河北地质大学水文化交流的发言
李 宗 新
(2017年09月26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非常高兴第三次来到贵校就水文化的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前两次,这里是石家庄经济学院;这一次,己经是河北地质大学了!在这里,首先对贵校的升格和跨越表示衷心的祝贺!
前不久,于开宁教授把王凤鸣校长《把世界当作你的大学》的演讲稿从微信传给我。认真地拜读后感到特别振奋。我们高兴的看到贵校为国家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具有与世界连接能力的新型人才。
从水文化的视角来学习这篇演讲,感到充满着水的韵味。从品位上看,是水平很高;从文风上看,如行云流水;从文彩上看,是波澜老成;从内容上看,多处讲到了水的文化。
从王校长在演讲中得知贵校名人辈出,群星灿烂。得知贵校的校训是“达观博物”。我认为校训是学校的灵魂和文脉的传承,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精髓的集中表现。“达观博物” ,我理解为“博世界之万物,明万物之事理,怀豁达之心胸”。这不仅是河北地质大学的灵魂。也是所有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
河北地质大学在践行贵校校训的过程中,校领导高度重视水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广大师生也积极参与水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据悉学校正在积极筹备成立水文化研究中心和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筹备成立水文化产业研究院。要在新校区的建设中更加突出水文化的底蕴。作为一个非水利性的大学这样作,在全国实属罕见。作为一个水文化的爱好者,对此感到由衷的兴奋和敬佩!为此,我想把贵校校训与水文化结合,以《“达观博物”与水文化》为题,从水文化的视角向大家汇报学习王校长演讲的体会。
“达观博物”与校训中水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水是“博物”之中一要物。二,水能形成为文化。三,校徽中水的像征、四,“仰山慕水” 的培育计划。下面从这四个方面探析其中的水文化的光辉。
一、水是“博物”之中一要物
王校长演讲中说“达观博物” 要从“物” 说起。在万物中水是一种极为重要之物。理由如下。
(一)“浮天载地者,水也”
此话出自西汉的《春秋元命苞》,这是一部以神仙的口气来解释经典的书,这句话是说水在这个世界上的广阔而博大!
在世界万物中水是很大的一物。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乘坐阿波罗号抵达月球后,回眸地球时,看到是一片汪洋,是一个为蔚蓝色大海所包围的水球,陆地像是浮在大海中的岛屿。科学测量告诉我们,水占居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在地球内部还有大量的地下水。所以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水球。可能是因为人类都生活在陆地上,所以才叫地球吧。
先秦的思想家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寓言的形式向我们描绘一幅辽阔、博大水世界的画面。他说在北面的大海中有种大鱼,名为鲲。鲲很大,不知几千里,可想象这个北海有多大。大鱼化为鸟,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仅背就不知几千里,可想这鹏有多大了。它迁移到南面的天池里,可见这天池比北海还要大,它一旦飞起,击水三千里,翅膀像天上的云彩,扶摇而上九万里。庄子用鲲鹏巨鸟生活在“击水三千里”的广阔水面里 ,为人们呈现了一幅气势磅礴,广阔无垠水世界的画面。
(二)水为万物之本原
水不仅在这个世界上是广阔而博大的,而且是这个世界万物的本原。《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就是说水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的始组、根本和源头。管仲的这一论述比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因为说过一句“水是物的质料因。”而被黑格尔称为“大家一致公认的第一个自然哲学家”要早100多年。因此,他是在世界上最早以水来探索万物奥秘的伟大的思想家。
最早提出五行观念的是《尚书·洪范》,书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把水放在第一位。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出土了一批竹简,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一批藏书,其中有一篇《太一生水》的文章,共305字,是研究宇宙如何形成的。“太一”是什么呢?“一”就是宇宙的开始,“太一”就是开始的开始。书中认为,“太一”首先生出来的是“水”。然后水反辅太一,而后有了天,天地互相帮助,然后有了生命、阴阳、四时,有了冷热、寒燥等。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以水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可见水在人们心目中早就成为重要一物,成为人们博万物的重要对象。
(三)水有利与害的双重性
水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有利与害的双重性。这个世界,因水而有生命、有生气、有创造、有财富,因而变得美丽多姿;同时,这个世界也因水而有灾荒、有忧患、有贫穷、有不安,因而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甚哉,水之利害也”。无论水的利,还是水的害,水都应成为我们去研究,去认识的对象,这样才能更好的除水害,兴水利。
二、水能形成为文化
“博物”是本体,是行为;“达观”是境界,是文化。“博物”如果只从表面和直观上去认识事物,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就到不了“达观”的境界的,只有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去观察才能达到“达观”的境界。对水的认识也是这样。应该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水。这就有了水文化。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个人对水文化的一些基本观点。
(一)文化与水文化
“水文化” 的概念是从“文化”这个大的概念引伸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和学习水文化时千万不能忘记和脱离文化这个大的概念。
古今中外对文化的定义有多种多样,大概不下数百种。现在大家比较公认的是《辞海》和一些词典,字典对文化的定义、即把广义的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把狭义的文化定义为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或者泛指一般知识、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水文化的概念主要是依据上面对文化的定义提出和不断完善的。
(二)什么是水文化
由于对“文化”定义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对“水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对“水文化”定义大概也有数十种之多。
对水文化的定义有一个不断认识和逐步深化的过程。我在认真研究己有的“水文化”定义,包括自己过去对“水文化” 多次定义的基础上,现在对水文化作如下定义:水文化,简言之,就是有关水的文化。具体讲,是人们在从事水事活动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这个定义浓缩了水文化的基本要素。
(三)水文化的基本要素
水文化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水文化既有一般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水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实践和财富的总和是文化的共性。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要注意。
一个是“水事活动” ,就是说,水本身并不是文化,只有人们在水事活动中才能创造具有水个性的文化,即水文化。水事活动包含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两大类活动。物质形态的水事活动是指饮水、用水、治水、调水、管水、节水、护水等活动;精神形态的水事活动是指观水、乐水,水上运动和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水、歌颂水等活动。正是在这些水事活动成为水文化形戍和发展的基础。
另一个关键词是“财富”,财富是个褒义词,只有对社会有用,有益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才是“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文化是一种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先进文化。所以我曾说过,水文化的主旋律是:一曲颂扬水伟大、水贡献、水精神的高亢赞歌;是一幅描绘人水相亲、人水和谐、人水共荣的美好蓝图;是一部记述人们爱水、治水、护水思想结晶的鸿篇巨制。
2.水文化的实质是人水关系的文化。水文化的历史特别悠久,并不是我们提出开展水文化研究以后才有的,而是在地球上有了人类,有了人与水打交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有了水文化。人是水文化的主体,水是水文化的客体。有了人与水的关系或联系就有水文化。人与水的关系或联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水的伟大实践,包括人类饮水、用水、治水、管水、节水、护水、观赏水、表现水等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是水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包括水对人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联系和伟大贡献。还包括水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审美等的重要联系和伟大贡献、正是这两方面的联系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水文化。
3.水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作为文化,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我们把水文化的结构分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三大类型。其中物质形态的水文化是基础,制度形态的水文化是主体,精神形态的水文化是核心。水文化不仅仅是水利文化,而是指一切涉及与水有关的文化现象。因此,水文化不仅是水利行业文化,而是具有很强社会性的文化。
水文化这个概念己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为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举办的欢迎宴会的致辞中明确指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最近又指示,要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甫晃一郎也曾经说过:“水实际上有强大的文化功能。”2006年,联合国把“世界水日”的主题确定为“水与文化”。这些都说明水具有文化的属性,是对水文化概念的肯定。
4.水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文化就是把民族文化中与水有关系的文化集合在一起构成的,成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以两位名人的论述为例,了解对水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位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论述。他2007年8月24日,为徐霞客诞生420周年的贺信中说:“作为中华文化滋养出来的这位先哲(徐霞客),本能地意识到人类生存中水的要义,人与人之间鱼水和谐的要义,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的要义。三者圆融一体,潜移默化,沁入读者的心灵。我中华经典的魅力如此。”这里虽然没有用水文化这个词,但实际上把水文化视为“中华经典的魅力” 了。
另一位是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他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以《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为题的讲演中说:“只有认识了中国文化中的几个‘关键词’,才能认识中华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水,因为水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几大美德:公正、勇敢、坚韧、洁净;体现出了生命的时间的观念。‘水的哲学、水的精神’是中国人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本真精神的集中体现。了解了水文化,就了解了中华文明的根本”。
总之,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这个水文化的定义浓缩了水文化的基本要素。
三、贵校校徽与上善若水
王校长在演讲中说:地质大学的校徽是如山、似塔、喻水。这三者构成为校徽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说曲线喻水,做人要如水,上善若水。下面我重点讲讲上善若水。
(一)什么是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是现在极为流行的一个词汇。也是水文化中的一个经典词汇。对什么是“上善若水”也有多种的解释。我认为要全面理解“上善若水”丰富的文化内涵,应从它的出处和原著中去寻找。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极其精炼的50个字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上善若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上善若水”的含义、特征、表现这三个方面来理解。这里先说“上善若水”的含义。
上善若水,是老子对水总的评价和基本观点。意思是说,善的最高境界应该像水一样。什么是“善”呢?“善”是伦理学中与“恶”相对立的一个基本概念,“善”是指善良、善心、善意、善举、友善、和善、善为等高尚的品德。善,还包含有孝敬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包容之心等良好心态。而这种“善” 的最高境界就应该像水一样。
上善若水,就是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行善,要具备上述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心态。道教的精典著作《太上感应篇》中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因此,“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视为人的本性,所以《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仅有伦理道德的依据,而且有现代科学的依据。据科学家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人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会变得非常活跃,免疫系统就强健,人就不易生病,就会长寿。而当人心怀恶意,进行负面思考时,一切都会走向反面。
(二)上善若水的主要特征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些话就是讲上善若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善利”。即水善利万物,这是“上善若水”的首要特征。《淮南子•.原道训》说:无水“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就是说,如果没有水,万物就不能生存,百事就不能成功:水广泛包容众生,而没有偏私,恩泽到一只小虫,也不图回报;水能使天下富足自身没有竭尽,德泽遍及百姓自身没有耗损。这些都高度赞颂了水哺育了世间万物,周济天下,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现在我们说,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也高度概括了水善利万物的精神。
2.“不争”。这是“上善若水”的又一重要特征。《道德经》中对“不争”有许多论述。其中八十一章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就是说圣人做了好事应像水一样,不去争功,不去张扬 。“不争”,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无为”“不争”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顺应自然,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3.“处下”。 即“处众人之所恶”,是“上善若水”的第三个重要特征。《道德经》六十六章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把“处下”作为成为圣人的一条重要标准,应该把众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这样人与人才能友好相处,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标准,遇好事,要先人后已。这样才能做到上善若水。
4.“似道”。即水“几于道”,这是对“上善若水”特征的结论。 就是说水的特征就是“几于道”。 因为上面所说的“善利”“不争”“处下”的特征都是“道”的重要表现。同时,水是道的具象和实体。《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指在实体之上、抽象的、看不见的,而又是可感知到的客观规律。《道德经》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客观存在而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因为水的特性和作用都很像道。所以用水比喻道,就把“惟恍惟惚”,玄而又玄的“道”具体化,形象化了。
(三)上善若水的主要表现
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上善若水”的主要表现。
1. “居善地”。“居善地” 与“处众人之所恶” 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水是向低处流,大海是它的归宿。水找到自己应该居住的地方,即“处众人之所恶”地方就是“善地”。它启示人们要有自知之明,找准自身的位置,否者就会带来灾乱。《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疯狂地追名逐利,不惜一切代价向上爬,他们拥有了高官位、高级骄车、大别墅等等。然而他们富而不贵,因为“德不配位”,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2.“心善渊”。即做人的心态应像深潭的水一样清澈平静,包容大度。只有清澈平静,避免受到社不良习气诱惑和惊扰,提升心灵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只有包容大度,才能拥有广阔的胸怀,做到有容乃大、包容多样,不狭隘封闭、不小肚鸡肠。
3.“与善仁”。即与人交往要有仁爱之心。要像水一样,真诚、友爱、无私、厚道、有爱人之心,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4.“言善信”。即说话要恪守信用,要讲诚信。要像水一样,说到做到,流到声到,不虚伪,不欺世盗名。“一诚天下动”,诚信是人立身之本,“轻诺必寡信”,一个失去诚信的人在世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
5.“正善治”。 即在政治上要善于治理国家。五十七章中说:“以正治国”,即以无为、清静之道治理国家。六十章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就是说用上善若水的原理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鱼一样,不用费力,这样鬼神也不会伤害人了。
6.“事善能”。即做事要善于发挥自身的能力,要能办事、会办事。水有多方的能力和能量,如饮用、灌溉、发电、洗涤、观赏、调节、溶解等,它从不失职。人的能力有大小,对人民大众有利的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去做,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语),这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
7.“动善时”。 即做事要善于把握时机。任何事业要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天时”。 水能很能握时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机,总是厚爱那些有梦想、有目标、有理想的人。因为他们懂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道理。
老子认为做到以上七点,就能“夫唯不争,故无尤”。即做人像水一样,不争名逐利,这样就没有怨咎、过失和罪过了。
(四)“上善若水” 是一种信仰
“真、善、美” 历来是中国人追求的美好信仰。真,首先是信仰要真,要虔诚。善,是各种美好信仰的基本内容。有了真和善才有美。“上善若水” 将“真、善、美” 融为一体,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信仰。
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以及某种自然现象的极度敬畏、相信和尊敬,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道德选择的坐标,是人生路上的"灯塔",也是一个民族优秀品质中不能缺少的东西。
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果没有对本民文化的信仰,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不可能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中国这个国家也不可能历尽磨难,尽管有朝代的更替,但中华民族从未灭亡。革命战争年代,有多少革命先烈,因为坚信共产主义而去抛头颅,洒热血。正如革命烈士夏明翰在一首诗中所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那个时代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使广大老百姓不受压迫,不受剝削,能过上比当时要好的好一点日子而已。这些就是当时的信仰。
不可迴避的是当前我们民族信仰出现了问题、有些人失去心灵的约束,不讲道德和良心,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无恶不作,甚至是丧尽天良的事情。孔子曾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有些人只讲“爱财”,不讲“有道”,不择手段拼命的捞。因而出现官员腐败、买官卖官、假球赌球、考试泄题、香艳日记、明星吸毒、有毒奶粉、假货假药假和尚、雇凶杀人、做好事遭讹诈、肇事逃逸、醉酒驾车……这些人类丑恶无耻的现象在中华大地上演!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体制、监督、修养、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然而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们信仰的丧失,人性的纽屈。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这些丑恶现象的发生。
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反腐倡廉的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从大力反腐倡廉,整顿党的作风着手,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一个信仰坚定,风清气正的美好社会一定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四、“仰山慕水”与智者乐水
王校长在演讲中说学校设立了“仰山慕水”的培育计划。要常仰山之高,知不足而好学;常慕水之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这使我联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也是把水与山联系在一起,具有“仰山慕水”之意。为此,我想讲讲“智者乐水” 。
(一)什么是“智者乐水”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论语》的原文。但是现在有不少文章,包括一些正式的出版物都写成“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这不知是孔老夫子的口误还是引用者的笔误。我认为还是孔子讲的对,如果没有水,山上既没有小溪清泉的灵气,也没有绿茵青翠的装点,只能是一座荒山、秃山,根本没有乐字可言。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也是以绿水为前提的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因此,把“知者乐水”放在“仁者乐山。”前面是有道理的。这里的“知”与“智”是相通的,所以一般都用“智者乐水”。
什么是“智者乐水”呢? 就是说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水的美德,懂得水的道理,享受水的快乐。因而,水在这里成为智慧、道德、哲理和快乐的象征。
(二)智慧之水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懂得水川流不息的道理,能给人们有益的启示、道德的熏陶、快乐的愉悦。水的各种自然形态和功用常常给智者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乃至整个世界以启迪,所以“智者乐水”。
水的智慧还体现在它既有高度的灵活性,它能随方就园,能上能下,柔情似水;又有坚定的原则性,水往低处流,能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奔向大海。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河流是毕直的,总是弯弯曲曲奔向大海。它启示人们,只要坚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总是可以达到光辉彼岸的。
(三)道德之水
在《荀子·宥坐》、《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和汉朝刘向的《说苑·杂言》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在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乎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 在这里,水成了毅力坚强,秉持公平,知道礼节、勇敢无畏,知道天命,善于教化,具有仁德,通达事理君子的象征。这样国家的各项事业也能成功,因此,有智慧的人都会乐水。
刘向的《说苑·杂言》中还有一节子贡问:君子为何见大水必观也?孔子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孔子认为水具有德、仁、义、智、勇、察、贞、善、正、度、意等十一种美德。
(四)哲理之水
即用水来喻寓做人做事的哲理。《论语·子罕》中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沂水岸边看到滚滚奔流的河水发出的感叹。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认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人生的执著,对存在的领悟和对生成的感受。倾注了孔子浓厚的社会和人生情感。
下面我们以两个成语为例,说明水给人们哲理的启示。
一个是水滴穿石。此语出自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崇阳县的县令叫张乘崖,他见到一个管库的小吏从库中出来,在巾下带有一纹钱,他便下令给这小吏打二十大板。小吏便问:这一纹钱微不足道,为何要打我二十大板?还说,你能打我,还敢杀我吗?县令一怒之下,在判词上写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并亲手杀了小吏去州官处去自首去了。这说明,正是由于水能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滴穿。也说明小错不及时纠正,也会变成大的错误。这同水的“以柔克刚”是一个道理。
另一个是海纳百川。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为方寸之心,只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就能像大海一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法国著名诗人果雨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也是教导人们应有宽广的胸怀。四川大学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校训。
(五)快乐之水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一则孔子乐水的故事:一天,孔子问坐在自己身边的几位得意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不凡的理想和追求。唯有曾点与众人的志向相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暮春季节,春装做好了,约五六成年人、六七少年,结伴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在凉爽宜人的舞雩台上吹吹风,大家优哉游哉地玩个痛快,之后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这番话显得似乎没有抱负,没想到却得到孔子的赞同:“吾与点也!”意思是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这是因为曾点的志向符合了孔子智者乐水的主张。上诉这个故事也充分说明水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讲解《论语》时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尽管她对《论语》的讲解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她对学习《论语》的这一体会可供参考。
同学们。我今天讲的一个中心是文化的功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王校长讲的做人要像水。现在,我们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放眼我们的国家,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巨大和重要、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作为有理想、有抱负新、“以世界为你大学”的大学生,要像水一样,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繁荣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水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李宗新(1939-),男,湖北省钟祥市人,编审,水文化研究的首倡者。1988年倡导开展水文化研究。1995年筹备成立了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长期担任这一社团组织的副会长兼秘书长;2009年,倡导并成立了由中国水利文协主管的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010年至2011年参加编制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主要执笔人。先后主编出版了《水文化初探》、《中华水文化概论》、《水文化大众读本》、《中华水文化书系*水文化教育读本丛书》和《水文化专题丛书》。